唐代宣宗游覽地:太湖縣四面寺歷史探秘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6|發布時間:2025-07-25
四面寺,亦稱四面庵、大中寺,坐落于太湖縣晉熙鎮湖濱村青巖組,距離縣城僅3公里之遙。此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據乾隆年間的《太湖縣志》記載,“四面山位于縣東北十五里處,地形方正而尖銳,四面景觀一致,自山腳至山頂有石階、橋梁、古剎及佛塔等眾多歷史遺跡。四周山谷幽靜,竹林茂密,成為文人墨客研讀的理想之地。傳說唐宣宗曾游覽于此。

四面寺坐落于四面山腰間,寺廟三面環抱于群山之中,西邊與龍山宮、鳳凰山相連。寺內藏有一天然石洞,頂部用石條覆蓋穩固,洞壁由石塊砌成,據說能夠通向幾里之外的龍山山崖上的西風禪寺。寺廟背后便是著名的皇藏峪,因唐宣宗曾在此避難而得名。站在寺廟前方,可一覽太湖縣城的美景。在四面山頂現建有一座廣播電視信號發射塔。
據記載,唐代宣宗李忱曾在該寺期間寫下了一首詩:

穿山度石不辭勞, 到底還他步步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宋代的《景德傳燈錄》和《五燈會元》記載,四面寺與鄰近的白云山海會寺、千佛寺、龍門寺、獨阜寺共同構成了皖西南地區重要的禪宗圣地。
傳說隨智閑和尚來到江西廬山時,兩人同觀瀑布,智閑提出作詩以表敬意。他先吟出兩句:“穿云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而李忱則緊接著續寫道:“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于宣宗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將地點搬至福建福清黃檗山,并且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時所吟之詩句改為“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但李忱所作的兩句則保持不變。
從文言修詞的角度來看,經過修改后的版本在語法上顯得更為精致與典雅。這表明宣宗的詩才的確有過人之處。



目睹四面寺遺留至今的歷史痕跡,令人惋惜不已!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