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文廟:石徑書香里的歷史與現代交融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8|發布時間:2025-09-28
《書卷氣與石徑》
在昆明的老城區中心,有一處寧靜之地——昆明文廟。這里被繁華的文明街環繞,卻保持著一份難得的清幽。紅墻內是一片郁郁蔥蔥的園林,高大的欞星門雖然歷經風雨侵蝕,依舊莊嚴肅穆。
每個周末清晨,老趙總喜歡約上幾位朋友來到這里,在文廟里的石凳上坐一坐。他望著那些晨練、下棋和遛鳥的老人們說:“老李啊,你別看現在這兒像公園一樣寧靜,其實早在幾百年前,這是云南學子心中最為神圣的地方,也是孕育才子的風水寶地。”
話題一轉,便回到了明朝洪武年間。“那個時候,大將軍沐英不僅善于用兵,還眼光獨到。”老趙喝了一口茶,緩緩說道,“他認為邊疆要穩定,人心要歸附,僅僅依靠武力是不夠的,必須重視教育和文化。因此,在這里主持修建了云南的第一座文廟。”
“這個地方肯定非常壯觀吧?”老李環視四周,似乎在想象過去的景象。
“那當然!”老趙興致勃勃,“大成殿、欞星門、魁星閣等建筑均按照最高規格建造。最為關鍵的是,里面供奉著孔子的雕像,慈祥地注視著一代代學子在這里敬拜、讀書和追求功名。”
“文廟不僅是通往仕途的起點,更是無數懷抱夢想的年輕人實現理想的出發點。他們穿著布鞋走過這些石階,在院子里發出朗朗誦讀聲。
然而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這份寧靜被徹底打破。“鬼子飛機一來,城里一片混亂。”老趙的聲音低沉下來,“文廟堅固的殿堂成為了百姓避難的最佳場所。大成殿里擠滿了帶著家人的難民,婦女和兒童哭泣、傷員呻吟,取代了往日書聲瑯瑯。
“但就是在那樣的動蕩年代,一些知識分子不屈服。”老趙的聲音中透出一絲光芒,“當炸彈剛剛落下時,在偏殿或廊檐下,他們掛起黑板,擺上破桌椅,為逃難的孩子們上課。外面警報聲刺耳地響著,老師壓低聲音講解‘天地玄黃’和‘人之初性本善’。”
“戰爭結束后,一切都恢復了平靜。”老趙指著現在文廟里的人群說,“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之地,而是成為了市民的休閑公園。以前只有拜祭圣人才能進入的大成殿,如今成了老人鍛煉身體的地方;而象征功名和榮譽的魁星像,變成了孩子們玩耍的場所。
“是啊!”老趙表示同意,“你看那邊市圖書館分館設在廂房內,里面總是坐滿了專注閱讀的年輕人和老年人。而這邊的老年大學書法班里,幾位老人正蘸著清水,在青石板上練習書法,筆畫工整。
“文廟并沒有變得世俗化,而是更加貼近生活。”老趙總結道,“它從一座供奉圣人的廟宇轉變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尊敬老師和重視教育,并不需要磕頭燒香;孩子們在圖書館里勤奮學習,老人在這里尋找樂趣,這也是對文化的最好傳承與尊重。
陽光透過古老的柏樹枝葉灑落下來,照亮了下棋的老人、練字的身影以及奔跑的孩子們。欞星門下的石階被磨得光滑如鏡,映照著來往的人影。
老趙看著眼前的景象慢慢說道:“文廟里的石徑曾經主要由讀書人走過,現在則成了普通百姓常走的道路。雖然路沒有變寬,但隨著行人的增多,這條路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微風吹過庭院,帶來樹葉的沙沙聲和遠處隱約的城市喧囂。歷經六百多年歲月洗禮的文廟,早已將“神圣”融入昆明城的日常生活中,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的文化脈絡,也溫暖了一城人的生活。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