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大燒餅的故事:煙火里的家鄉味道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9|發布時間:2025-09-21
兗州大燒餅——深藏在煙火里的家鄉味
兗州街巷里飄出的香氣,總讓人感到踏實。這種味道,是大燒餅在鏊子上烘烤時,麥香混著芝麻香的味道。對于兗州人來說,大燒餅不是什么稀罕物,卻是刻在骨子里的味覺記憶,是早餐桌上的老熟人,是走親訪友時的伴手禮,更是平淡日子里最熨帖的慰藉。
兗州大燒餅的模樣,自帶一股實在勁兒。巴掌大小的面團經過老師傅的手揉、搟、抻,轉眼就變成邊緣微厚、中間略薄的圓餅。刷上一層清亮的油,撒上密密麻麻的芝麻,再用特制的工具在餅上壓出幾道淺紋,往燒熱的鏊子上一貼,“滋啦”一聲,白面團漸漸染上金黃,芝麻的香氣爭先恐后地往外冒。講究些的燒餅,還會在中間劃開一道小口,夾上剛出爐的油條或咸香的咸菜,咬下去外酥里軟,層次分明,麥香裹著油脂香,一口就把人的胃口徹底打開。

兗州人對大燒餅的愛,藏在一天的時光里。清晨的早點攤前,總有排隊買燒餅的人,大爺大媽拎著剛出鍋的燒餅,熱乎氣兒透過油紙滲出來,回家配上一碗糊粥或豆漿,就是一頓舒坦的早餐;上班族趕時間,順手買兩個揣在兜里,走在路上就能解決溫飽,燒餅的溫熱隔著衣兜傳來,心里也跟著暖烘烘的;到了飯點,家里沒來得及做菜,蒸上幾個燒餅,配著一碗簡單的雞蛋湯,就是一頓頂飽的正餐。就連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籃子里,也常會塞上一摞剛出爐的燒餅——這禮物不貴重,卻帶著“家里的味道”,比什么都實在。

街邊的燒餅攤,是兗州人最熟悉的風景。老師傅守著一個黑黢黢的鏊子,臉上沾著面粉,手上的動作卻麻利得很。火候是多年的經驗,多一分則焦,少一分則生;揉面的力道藏著功夫,太輕則餅軟塌,太重則餅僵硬。熟客來了不用多言,“來五個,要帶芝麻的!”“給我來倆夾油條的,多放辣!”老師傅應聲答應,手底下不停,不一會兒就把熱乎的燒餅遞過來,接過時指尖發燙,心里卻熨帖。
如今的兗州,美食越來越多,但大燒餅始終占據著一席之地。它沒有精致的擺盤,沒有花哨的名字,卻憑著實打實的用料和不變的老味道,在兗州人的心里扎了根。或許正是這份質樸和踏實,像極了兗州人過日子的態度——不張揚,卻暖心;不奢華,卻實在。
走在兗州的街頭,若聞到那股熟悉的麥香,不妨停下腳步,買個熱乎的大燒餅。咬下去的那一刻,你就懂了:為什么兗州人總說,這口香,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的家鄉味。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