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的粘米粑,承載著最溫柔的鄉愁思念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4|發布時間:2025-09-14
當秋意漸濃,鐘山縣的稻田上空飄過陣陣涼爽的晚風時,農歷七月的傳統習俗——吃粘米粑和鴨湯的日子就到了。在這里,中元節通常比其他地方提前一天開始慶祝——在七月十四日的清晨,家家戶戶都會早早地準備好了供品擺放在神龕前:一盤熱氣騰騰、晶瑩剔透的米飯配上一只燉得酥爛、香氣撲鼻的鴨子,旁邊還有一堆粽子,老人輕輕念誦著:“祖先,請來享用這一餐吧。”
據說,在這個傳統節日中,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被稱為“洞二洞”,意味著陰曹地府的大門會在當天向亡靈敞開。有人會選擇在這個傍晚時分點燃香燭,借著微弱的火光輕聲呼喚逝去親人的名字,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這份思念,并回到人間享受片刻的家庭溫暖和熟悉的氣息。

粘米粑需要揉得恰到好處,鴨子則要燉至酥爛入味,而燒紙時人們會將滿腔的懷念之情寄托在一張張紙錢中。這些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并非迷信,而是中國人對于逝去親人的深切思念和對家族傳統文化的尊重:我們相信人與人間的情誼不會因為離別而終結,總是通過節日里的儀式感讓這份情感得以延續。

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更傾向于用手機記錄下神龕前的供品場景,但他們依然會跟隨長輩學習制作粘米粑的手藝,并在燒紙祈愿時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心愿。時間流逝或許會讓許多事物發生變化,但有些感情卻歷久彌新,就像農歷七月半期間拂過鐘山縣的那陣清風,總能準時將人們內心深處對親人的思念帶回到現實生活中。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