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農人忙碌耕作時節來臨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7|發布時間:2025-07-23
每當農歷三月初的時節來臨,這本應是農人忙碌于春耕和播種的日子。
今日已是農歷三月五日,我回到衡陽縣西渡鎮的老家探望年邁的母親。然而,不同于我童年記憶中的景象,如今已不見往昔父輩們勞作時的繁忙場面。

站在老屋前,迎接我的是一片繁花似錦的景色。盡管曾經赤腳奔跑在田野間的孩童現在已經兩鬢斑白,但門前那棵年歲比我還要大的槐樹依舊生機勃勃地綻放著一樹槐花;柚子樹上掛滿了去年未落下的金黃色果實,而春風又催開了新的花朵;水渠邊的竹林中,新生的小春筍正從土壤里鉆出來;桃樹枝頭,桃花雖已凋謝,但一個個指甲大小的新鮮小毛桃正在萌芽。
老屋的木門被一把嶄新的鎖緊緊關閉著,母親一大早便乘坐鎮醫院安排的專車前往村部進行健康檢查。在等待她回家的時間里,我漫步到了距離不遠的一片熟悉的水田邊。這片土地承載了我和家人的無數回憶,它曾養育出水稻、油菜籽、大豆、紅薯和蓮藕、荸薺等作物,構成了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滋養。

難以忘懷的是那個暑假,當我回到家鄉時,目睹父親手扶長木耙,在他的指揮下,水牛將一丘丘稻田平整得如同鏡子般光滑;難以忘記的是,父親用雙肩挑著兩筐飽滿干燥的稻谷到西渡糧站換取我在縣一中的糧食配給;還有那個酷熱夏夜,我陪伴著父親在曬谷場上守夜的情景,躺在草席上仰望星空,數著天際閃爍的一顆顆星星。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隨著父輩們的離世,村里愿意耕種的人越來越少。二十年前,各家各戶的土地都開始被統一租賃給種植大戶,稱作“流轉”。從此以后,自家土地上的產出變成了別人的作物,農村居民的日常飲食也開始依賴商店購買大米來解決。
令人心慰的是,在這片由我們上幾代人耕種過的田地上,我聽到了耕整機工作的聲音。通過與機器操作師傅交談得知,承包這片土地的大戶姓劉,他自購了這些農機設備;水稻的種植計劃依舊延續為一年兩季,并打算采用插秧方式。兒時耳熟能詳的口號“插完早稻過五一”仿佛又在我的耳邊響起。

中午十二點左右,母親乘坐鎮衛生院的專車回到了家。她手持拐杖,另一只手拎著一個裝有花卷和肉包的小塑料盆子,興奮地告訴我,在村部舉行的早餐席上,各種包子、饅頭和稀飯都供應充足。
母親年輕時曾在鄉村擔任民辦教師,識字并喜歡戴著老花鏡閱讀報紙。現在,她除了每月領取一些老齡補貼外,還有一份微薄的民辦教師退休金作為生活來源。然而,她的主要經濟支持還是來自子女們的供養。得益于每年繳納的新農合費用,在生病時可以放心地前往縣醫院甚至市里的大醫院接受治療或住院。


母親在世,人生便有來處可尋。我熱愛這片土地,也深愛著我的母親!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