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復得的美味回憶:探尋傳統豬頭糕的制作與傳承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6|發布時間:2025-06-18
那段失而復得的美食記憶
——回憶消費體驗之六
大約三十多年前的一個春節,我在馬集品嘗了一道獨特的美味,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這道菜外表看起來像是魚凍子,實則是由肉制成的,口感鮮美,富有彈性。我好奇地詢問它的名字,卻誤以為是“肉凍子”,結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他們告訴我這道菜名叫豬頭糕,制作過程是將洗凈的整個豬頭加入適量的鹽、老抽、生姜、蔥等調料,放入甑子鍋中慢慢燉煮,直到骨頭與肉完全分離。所謂的“厘骨”是指將不帶肉的骨頭從鍋中取出。剩下的豬頭肉湯冷卻后自然凝結成凍,食用時切成塊狀。
制作豬頭糕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水量的控制要適中,水量過多會導致無法凝固,過少則變成普通的豬肉;二是火候的掌握至關重要。首先用大火煮沸煮透,然后轉用小火燜煮。待差不多的時候,再轉回大火收鹵。最后用小火微調,主要目的是調整湯鹵的粘稠度。燒火的材料必須是木柴,不能使用煤氣或電。講究的人還會根據不同的階段選擇硬木柴或軟木柴,有些人家在收鹵后會放入木炭。

制作豬頭糕一般需要使用甑子鍋,因為上層空氣回流具有蒸的功能,而普通的鐵鍋、鋁鍋則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
豬頭糕的制作對季節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在冬季天冷時才能制作。
自從那次品嘗過后,多年未曾再嘗到。直到2019年春節前,在瓜埠老街的豬頭肉作坊與謝老板閑聊時,我提到了豬頭糕,并鼓勵他嘗試制作。
原來謝老板的父親多年前曾制作過這道菜,后來因為嫌麻煩就不再做了。在我的強烈要求下,他勉強做了一鍋。一上市便受到顧客的熱烈歡迎。至今,他們家每年都會制作豬頭糕,已成為春節期間必備的一道美味佳肴。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