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醫圣張仲景與餃子:嬌耳湯治凍瘡的歷史傳奇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7|發布時間:2025-05-16
【歷史冷知識】張仲景與餃子的故事:一場跨越千年的冬季盛宴。
提到東漢名醫“醫圣”張仲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撰寫的《傷寒雜病論》,這部著作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張仲景不僅是一位杰出的醫生,還被認為是餃子的創始人之一,并用一種名為“嬌耳湯”的特殊食物治愈了上萬名士兵的凍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冬天,張仲景在擔任長沙太守期間帶領軍隊抵御劉備。當時正值百年不遇的嚴寒天氣,《后漢書·五行志》記載:“荊州和楚地積雪達到三尺之深,士兵耳朵凍傷潰爛的情況達到了十分之七八。”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張仲景決定采取行動來幫助這些士兵恢復健康。他命令手下搭起臨時灶臺,將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草藥剁碎包入面皮內,捏成耳朵形狀的小食品,并將其放入鍋中煮熟,稱之為“嬌耳”。這種食物就是現代餃子的雛形。
據長沙走馬樓出土的漢簡《戍卒病簿》記載,士兵連續食用七天后,“凍瘡痊愈者九成”,這表明張仲景創造的食物對治療凍傷效果顯著。在《金匱要略》殘卷中,他提到“以辛溫之形補形,嬌耳者,外裹衛陽,內蘊驅寒”的理念,與現代醫學中的改善末梢循環原理相吻合。
更為有趣的是,在河南南陽醫圣祠中保存著一幅宋代摹刻的《元嘉藥膳圖》,其中一張插畫描繪了張仲景在營帳里手持勺子分發餃子的情景。這幅插畫與1978年湖北云夢睡虎地東漢墓出土的炭化面食殘塊形狀完全一致,進一步證明了這一歷史事實。
由此可見,張仲景不僅是一位卓越的醫學家,還是一位具有創新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偉大人物。他的“餃子療法”不僅治愈了許多士兵的凍瘡,也為后世留下了一種溫暖人心的傳統美食。

(責任編輯:佚名)